【政府修例】禁止餵飼野生動物擴至全港 今日生效
政府最新修訂法例,禁止餵飼野生動物範圍擴至全港,加強阻嚇餵飼野豬活動,違者最高罰款10萬元及監禁一年。 不過,相關法例只規管非法餵飼野生動物,市民餵飼其他馴化類動物(包括貓、狗、牛、鴿...)仍然合法。
Read more政府最新修訂法例,禁止餵飼野生動物範圍擴至全港,加強阻嚇餵飼野豬活動,違者最高罰款10萬元及監禁一年。 不過,相關法例只規管非法餵飼野生動物,市民餵飼其他馴化類動物(包括貓、狗、牛、鴿...)仍然合法。
Read more大角嘴街市近期出現嚴重漏水問題,攤檔同走廊嘅天花不時有「水柱」流下,協助商戶嘅前區議員趙恩來同Emily講,街市自一個月前開始漏水,建築署曾派人視察,但情况無改善,商戶損失大批貨品包括海味等年貨。商戶要求食環署盡快維修,短期內可以安排佢哋到其他空置攤檔,並賠償損失。建築署就話係防水層問題,要過埋年先做防水工程。 趙恩來質疑裝修低質 建築署料防水層破損 趙恩來話,漏水位置喺街市一樓乾貨區,波及至少10個商戶,日前更加因為漏水「連燈都燒埋」。佢話𠵱家正值歲晚市民辦年貨,商戶損失慘重,批評食環署同建築署一直未向商戶交代漏水成因,亦無公布維修日期。佢話大角嘴街市做完裝修工程無耐,質疑施工質素差導致漏水。 食環署回覆,去年12月底接獲一宗相關投訴,已轉介畀相關部門跟進,會同受影響檔戶保持溝通。建築署就話,估計因街市二樓去水口附近防水層破損導致漏水,已安排安裝臨時水盆,同埋喺滲漏位置塗上防水物料,計劃農曆新年後做防水工程。 (原文刊載《明報》2023年1月13日)
Read more荃景圍街市附近垃圾桶旁邊驚現垃圾山,位置靠近巴士候車處,人流甚高,影響環境衛生,更有居民擔心引起病毒社區傳播。 可能有個別商舖趁著夜闌人靜,把廢物棄置於垃圾桶旁邊(荃威花園住戶有清倒垃圾服務,理應無人會把家居廢物棄置到街上)。我們就此聯絡食環署荃灣總監要求正視問題,並且定點監察該處衛生黑點,交由署方便衣特遣隊員採取檢控行動。 食環署外判清潔人員經已到場清理荃景圍街市垃圾桶旁的「垃圾山」,保持環境衛生;但要治本之道,則需涉事人士停止違法棄置垃圾行為。 市民必須把家居或商業廢物交由清潔承辦商或自行帶到公眾垃圾收集站棄置,而不可隨意非法棄置於公眾垃圾桶旁邊。否則,食環署人員有權根據《公眾潔淨及防止妨擾規例》作出檢控,一經定罪,違例者最高可被罰款2.5萬元及監禁六個月。切勿以身試法!
Read more荃景圍街市附近擺放多組塑膠水馬,廢棄多時未有清理,缺乏公德者把垃圾塞進罅隙,構成環境衛生隱憂,亦有街坊投訴滋生蚊患。 我們就此聯絡食環署跟進問題,署方經已派員清理運走塑膠水馬,並於現場進行清潔工作。
Read more荃威花園有獨居長者嗜好外出收集別人棄置雜物,堆滿家中每個角落,單位傳出陣陣惡臭,蟲鼠為患,蟑螂不時從門鏠爬到走廊、後樓梯,環境衛生情況堪憂。 管理處雖已加強走廊公眾地方清潔,但始終治標不治本,要著手處理源頭解決問題。政府早前已有社工嘗試接觸該名長者提供協助,但被拒絕;清潔工友放置走廊後樓梯的「曱甴屋」亦被破壞丟棄。最終唯有尋求執法部門協助。 趙恩來早上聯同食環署、管理處再到涉事單位接觸事主,發現雜物經已由房內堆放至單位大門位置,客廳通道僅夠一人側身通過,地上佈滿污穢物。食環署衛生督察視察現場後,會向事主發出書面勸喻,要求兩個星期內清理屋內雜物,保持環境衛生;否則當局會就個案作出跟進行動,不排除向法庭申請手令入屋清理。
Read more本港舊樓業主難免遇到天花滲漏問題困擾,苦無對策。假如問題來自單位喉管爆裂出現滲漏,還算易辦,只要洗錢聘請維修師傅更換肇事喉管、修補滲漏破壞位置即可解決。 不過世事並非這麼簡單直接,滲漏源頭總是牽涉其他單位或樓宇公用部門,當大家知道自己要付上動輒數萬維修費,便會互相推卸責任,結果問題日趨惡化,受影響居民則苦不堪言。然而,自私自利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大障礙! 究竟如何妥善處理樓宇滲漏問題?我們嘗試一一分析解答。 解決問題要搵啱對象 先論外牆窗邊滲漏(不涉喉管漏水),通常來自樓宇結構日久失修,外牆出現裂縫,當落雨或潮濕天氣時,水份順著裂縫慢慢滲至牆內結構部分,導致綱筋氧化生銹,隨著熱脹冷縮現象,外牆石屎漸漸剝落,而裂縫也會機會延伸至單位內牆,出現牆身滲漏情況。 若遇這種情況,大廈管理處或業主立案法團有責任動用管理費資金,搭棚進行外牆修補工程。有鑑於單一屋苑或樓宇出現類似情況眾多,通常法團或管理處會以嚴重程度、投訴先後次序,排列個案處理優次。當然,問題始終涉及業主集體資源(即管理費),無論業主立案法團或管理處,必須按照法例規定進行招標工作,需時個多月時間實屬等閒。 最麻煩:遇上自私業主 假如遇上外牆喉管滲漏而衍生的問題,解決並無這麼簡單了!首先,要先找出滲漏源頭,到底是喉管哪個部分出現爆裂,而要更換喉管?如是外牆公用喉管(俗稱「直喉」)有問題,當然是靠管理處招標安排師傅搭棚更換喉管。不過往往會出現一情況,就是最近滲漏喉管的單位拒絕借窗搭棚維修,又或是遲遲不答覆何時有空可讓師傅開工。較常見的論述是:「外牆公用喉管爆裂是管理處責任,喉管滴水又影響唔到我,我無責任借窗搭棚維修。」結果,管理處職員需要向下逐一查詢哪個單位願意借窗搭棚,這樣不僅延誤工程進度,更令維修費用大增,徒添屋苑或大廈財政壓力。 但若外牆喉管爆裂來自私人喉管(俗稱「橫喉」),經驗告訴我們問題不是這麼容易解決。本港普遍大廈公契條款雖有明文規定,個別私人單位獨享(Sole Benefits)喉管維修保養責任屬於相關單位業主;但當外牆私人喉管滲漏,影響的只會是樓下各個單位住戶,肇事單位不會受到任何滋擾影響。如遇「自私」業主,往往不願花費幾千「冤枉錢」搭棚更換損壞喉管。最終要由食環署或屋宇署發出警告信,甚至啟動檢控程序,該等業主才會就範,自行維修破損喉管解決問題。不過,政府部門處理個案眾多,由投訴至開展檢控,是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費時失事。 不要「為粒糖,輸間廠」 最後一個情況,亦是最複雜的情況,就是... 天花滲漏但源頭不明個案。如有住戶不幸發現天花滲漏出現水跡,甚至有滴水問題,第一個自然反應是向管理處投訴要求跟進,但其實絕大多數個案並不涉及樓宇公用部分,通常責任是在樓上單位業主,管理處職員盡其量只作居中協調角色,勸喻樓上單位業主維修。 如何找出滲漏源頭,是解決問題的一個關鍵。不少業主本著「慳得一蚊得一蚊」心態,寄望食環署上門進行測試找出滲漏源頭,奈何排期測試時間相當長,加上政府部門測試滲漏方法「古老」。業主苦等半年(甚至一年),最後可能只換來一句「未能確定滲漏源頭」。樓上單位業主更會拿著這個測試報告結果,義正詞嚴拒絕維修。鄰里糾紛由然而生。 心急行事 得不償失 當然,世上也有負責任的業主,知道樓下投訴天花滲漏,自行聘請師傅維修。不過他們卻要面對另一問題。坊間維修師傅不少也是利字當頭,每有業主告知樓下單位投訴滲漏,二話不說便即遊說業主重造地台防水,因為當中利潤最為可觀,造價至少四五萬元。但當工程完成過後,未有確屬處理滲漏源頭,情況照舊,樓下單位繼續投訴,樓上單位業主覺得已花費幾萬完成維修,已盡了責任,意興闌珊拒絕跟進。其實,無論樓下,還是樓上單位業主,也是受害者,沒有誰比誰幸運。最終換來的是雙方互相指責,甚至對簿公堂。 態度積極 也要方法正確 其實要妥善解決樓宇滲漏問題,最重要的是確實找出滲漏源頭,加以維修,解決糾爭。有些錢真的是不可慳!我會建議涉事業主與其急著支付數萬維修費,不如花費幾千元,先找專業私人滲漏檢測機構,進行詳細科學測試嘗試確定滲漏源頭,對症下藥。可能結果得出,只是牆內某段喉管出現滲漏,毋須重造地台防水,可以節省一大筆無謂開支,又可解決問題,一舉多得。 鄰里之間,以和為貴。若遇樓宇滲漏問題,當然要抱有積極態度尋找解決之道,但也要知道正確的處理方法,否則只會得不償失!
Read more溫馨提示:拜祭完後,要把地方清理乾淨 盂蘭節,不少街坊按照傳統習俗燒街衣,布施遊魂野鬼,祈求家宅平安。但當拜祭完畢,未有妥善清理香燭祭品,卻會引來老鼠到來開餐食Buffet。 荃威花園基慧小學對面是燒街衣的熱點,近日就出現大量老鼠出沒,相信與善信遺留祭品食物有關。我們雖已要求相關部門巡視清理,但歸根究底還是需要大家自律,保持環境衛生清潔,杜絕鼠患。
Read more食環署已向荃景圍街市違例停泊電單車,發出最後通知,將有行動清理違泊電單車。各位車主請於明天(8月9日)上午9時前駛走電單車,否則可能會被拖走。
Read more全港首兩個智慧公廁除了同樣位於荃灣,另有共通點是以髒臭見稱及曾獲翻新。有當區區議員直指,特別是處於郊區的荃灣川龍村公廁,過往因較多行山人士使用而容易塞渠,以致「臭到市民都不敢入內」;該公廁兩年前經翻新後略有改善但臭味依然,認為如今進一步改裝為智慧公廁屬「有好過冇」。另有市民認為公廁平時多人使用,設備容易損壞,相信智慧公廁設計能加快維修效率。 傳感器倘故障 恐弄巧反拙 區議員趙恩來指出,荃灣川龍村公廁位於該區熱門行山徑出入口,平日使用人流甚多,「假日隨時旺過旺角」。他直言該公廁因使用頻繁而設施容易損壞,如今雖然有望「升級」添加新型傳感設備,總算「有好過無」,但擔心一旦傳感設備損壞,情況反而更糟,「假設監測廁紙用量的傳感器損壞,咁就以為一直未用完,冇人會來換廁紙」。另一已辭任的區議員劉肇軒指出,荃灣德華公園公廁鄰近小巴站,平日使用的情況可謂人山人海,損壞情況屢見不鮮,希望日後改裝為智慧公廁後,令環境衞生再有改善。 市民馮先生認為,智慧廁所計劃原意良好,因為公廁較多人用,容易出現設施損壞。日後如果智慧公廁設施出現損耗或毀壞,有望在短時間內有工人前來修理。另一市民馮小姐歡迎以上計劃,指日後若市民可以於智慧廁所外觀察到廁所使用量,就不必親身步入廁所排隊,相信能減低在廁所逗留而產生的衞生隱患。 (原文刊載《東方日報》2021年7月11日)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