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早前報道,農曆新年期間荃灣楊屋道街市及附近一帶的菜檔外,堆積大量發泡膠箱,部份更堆至兩米多高,如同「發泡膠山」。有區議員建議政府,於街市建立回收菜箱系統,尤其於農曆新年期間加強回收,並在街市添置冷壓機,平日也可將爛箱即場壓碎,再送去回收。 5名荃灣區議員下午到街市附近的新村街、大屋街一帶視察,並向記者展示相片,講解新年期間該處發泡膠箱堆積如山的情況。他們表示,以往每晚都有運菜車將發泡膠箱送回內地菜場及回收場,但新年期間就未有車回收,以致整條街佈滿發泡膠箱。直到今天,情況才有好轉,街上發泡膠箱數量已大大減少。 區議員倡在街市及外圍設立指定膠箱收集區 區議員譚凱邦形容,「發泡膠山」情況難以接受,阻街之餘亦欠衞生。他建議食環署及環保署在街市及外圍設立指定收集區,並要求商戶將已爛的發泡膠箱及可重用的箱分類,以免他們隨地棄置膠箱。他解釋,商販應將可重用的箱叠好、紮好,放到收集區,再由貨車運回菜場。署方亦應在街市設置發泡膠冷壓機,將爛箱即場壓碎,減少體積並回收再造。 區議員趙恩來指,他年廿八至年三十都有到場視察,見到警方一連3日都未有加強執法,「一個軍裝都見唔到,冇人檢控亂咁棄置發泡膠箱嘅人」。他又形容,該處垃圾管理規劃相當落後,指最近的垃圾站位於聯仁街,一般人需步行約10分鐘,「(商戶)推一車發泡膠去垃圾站,來回可能要半個鐘,喪失咗喺舖頭幫手半個鐘嘅時間,仲點行去做回收?係城市規劃出錯」。 志願組織3日只能處理10%棄置發泡膠箱 「迷失的寶藏:發泡膠回收行動」上星期協助食環署回收該處發泡膠箱,項目經理李家銘表示,機構規模太小,同時又要處理年宵的棄置物,3日內只處理了楊屋道一帶共669.2公斤發泡膠箱,佔棄置量10%,只能「救得幾多得幾多」,其餘都要由食環署棄置於堆填區。 李家銘同意在街市添置發泡膠冷壓機,指一部機只佔一個卡板大小的位置,1小時可處理約50至60公斤發泡膠,之後可加工成有用物品。他稱一部冷壓機成本要10萬至50萬元不等,但長遠計都有成本效益。 《蘋果》正向食環署及環保署查詢該處發泡膠箱棄置量、票控數字及日後改善措施,正等候回覆。 (原文刊載《蘋果日報》2021年2月15日)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