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槍會附近一帶林地兩年前被揭積聚大量鉛粒、膠塞及飛靶碎片等射擊垃圾。槍會清理工作原計劃最遲今年初完成,但環團近月重返現場,發現無論是飛靶碎片或體積小過「保濟丸」的子彈鉛粒仍在附近山頭遍地可尋;部分連接槍會、駁往城門引水道的雨水渠,更被來自槍會的射擊垃圾「塞爆」,現場實測徒手挖兩分鐘仍未見底。
附近山坡其中一段雨水渠,疑為防止射擊垃圾流入引水道,泥土連垃圾被一併加固。環團批評,香港槍會長期享受1,000元象徵式地價,使用約6.49公頃土地,但清理工作一直滯後,促請地政總署在監督上勿再「嘆慢板」。
地政總署回覆指,本月初去信槍會,要求提交確實清理射擊殘餘物及泥土檢測時間表,仍待回覆,會與相關部門各司其職,採取執法及執行契約條款行動。至於雨水渠疑遭射擊垃圾堵塞情況,發言人指需作進一步調查;水務署指會跟進該情況會否對相關集水區造成影響 。
記者日前隨環團綠惜地球重返香港槍會毗鄰山坡,去年大量近乎完整的橙色飛靶遍佈山坡、海量霰彈槍的子彈膠塞堆積如山的景象,雖然有所改善,但細看不難發現灰色鉛珠仍遍地可尋,在鉛珠污染較嚴重位置,一平方英呎範圍內多達千粒。
山坡上的「膠塞山」經清理後,依舊未恢復原貌,演變成「靶碎嶺」;連接槍會、駁往城門引水道的雨水渠,去年仍見暢通無阻,不過環團上月發現,其中一段長約20米、闊度及深度約30厘米的渠道,塞滿射擊垃圾,現場實地嘗試徒手挖掘,挖兩分鐘仍不見底,翻動靶碎時發出清脆的碰撞聲,前後被用大石攔截。
附近山頭水渠遭射擊垃圾堵塞
另一段雨水渠更被垃圾完全淹沒,更被倒入疑似砂漿物料加固,將泥土及靶碎廢物粘合舖平,無法分辨該處是泥地或渠道。至於渠道下方則有多個水務署用作搜證的標示,上述做法疑為阻擋垃圾沖落引水道。
綠惜地球倡議及傳訊經理楊日輝指,近月沒有超強颱風、超級暴雨襲港,質疑現時垃圾堵塞渠道問題是人為所致,批評「本末倒置,非常離譜」,擔心大風大雨後垃圾仍會被沖下引水道。
至於連接城門引水道及槍會後山的一處土壤,被剷走所有植被及表土,但仍殘存大量鉛粒。楊認為,污染物已積聚多年及深入泥土,「當肉眼都睇到,深入泥土到底有幾多?無法知道,地政總署有責任搞清楚」,不能靠一次清理了事。
環團、區議員批地政總署「hea做」
香港槍會代表去年10月出席荃灣區議會時,曾承諾用2至3個月清理;地政總署其後引述槍會,指清理工作延至今年2月底完成,但至今仍是滿山射擊垃圾。楊日輝表示,去年底雖曾目睹槍會清理上百袋垃圾,但仍未完全兌現承諾,質疑槍會是放軟手腳,還是長年積聚的射擊垃圾量遠超預期。
楊續說,若地政總署繼續「hea做」,縱容污染問題持續,不排除向申訴專員公署投訴。他又認為,環保署應做好把關,若槍會提交的泥土化驗方案不全面,署方有責任介入,確保化驗結果及檢測分佈,足以反映山頭的污染情況。
槍會污染問題未解決,荃灣區議會環境、衞生及氣候變化委員會今日(22日)將續議槍會清理工作的跟進事宜。當區區議員趙恩來認為,地政總署應立即引用地契條款執法,督促作為「承批人」的香港槍會,妥善清理射擊殘餘物、提交緩衝措施,而非「坐喺度等運到」。他又透露,曾約見槍會持牌人,對方指會研究檢討射擊方向及加設圍欄,防止射擊垃圾落入山坡,才重新展開飛靶射擊,希望槍會積極清理,勿將射擊垃圾「掃落枱底」當處理。
(原文刊載《香港01》2021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