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電子消費券降臨,第一期雖僅 $2000 足令全城瘋狂,各大商場購物人潮絡繹不絕,但當大家細看價目,不難發現「坐地起價」情況,原來廿蚊蛋糕標價三十,波鞋化粧品加價百多元。本地某大電腦商場,買遊戲機也要搭單買多一條 $800 HDMI,但顧客頭也不回乖乖付款……
這些消費券式通脹,有商號歸咎於接受消費券要用電子付款平台交易,需要按貨價比例支付額外費用,直接增加經營成本,惟有加價來彌補損失。當然更多的是捉緊購物熱潮而抬價賺取更多利潤!
無論如何,消費券的出現,表面是要激活疲弱的零售市道,但實際卻是借公帑鼓勵本地電子付款市場發展,提升中資金融機構在港佔有率,鞏固其市場領導地位。
但當我們探訪街市商販、的士司機等,了解其為何不願引進電子付款平台,接受消費券?答案是很簡單 ——「唔想報稅」!(可能這才是政府推廣電子付款的最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