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個星期,政府號稱動員萬多義工包裝「抗疫物資包」,大肆宣揚高官紆尊降貴走進基層社區。究竟這是真心為抗疫,體會民間疾苦?還是純粹做Show?
首先,我們可以總結一下,高官派發抗疫物資包的「成績」: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到來荃灣舊樓,嘗試接解30戶住客,但有七成單位無人應門;特首林鄭月娥就好些,十個單位得幾戶無人應門。
從事地區工作多年,深明一個道理:就算有足夠資源免費派發物資,都不會人人搶住要!怎樣能夠在短時間內散發物資,怎樣公平分配,怎樣控制場面避免混亂,絕對是一門藝術,充滿學問。
作為法團秘書,當聽到政府宣佈要透過業主立案法團向居民派發抗疫物資包,就真的是「頭都大埋」,究竟要點樣派呢?重點是,唔派又唔得。
要向全屋苑居民分發物資,如要住客主動領取,可能有半數居民寧願不取,覺得自己不缺物資,無謂白受政府恩惠。最後,我們法團決定交由屋苑保安員上門逐戶派發,避免人群聚集。為免住客拒絕領取抗疫包,更特意安排日更大堂保安員負責拍門,似熟賣熟,讓他們唔好意思唔攞。
當然上門派發時間同樣重要,我們不會學似政府高官選擇平日上班時間到訪,個個去晒番工,邊個會應門接你個抗疫包?我們法團特別選擇假日下午和晚上登門造訪,因為這段時間較多人會在家,效益會是最高。到訪不遇單位,要再選在不同時段再次上門拍門,補漏拾遺。
三日時間,我們屋苑完成上門派發3400戶,結果有近九成單位應門,成功派發抗疫物資包。餘下幾百個抗疫包,就透過信箱通告,告知補領安排。不過,一個屋苑總有為數不少正在裝修或空置單位。我們法團就會通過社區網絡轉贈到期未有領取抗疫包予基層有需要家庭,發揮鄰里互助精神。
相信政府現在要面對的問題是,如何散發未能成功派出數以十萬計的抗疫物資包。有資源,但不懂得怎樣有效地使用,是最折福的事!